孙武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,被后世尊称为孙子,其历史地位非常之高。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。
作为春秋时代的天才军事家,孙武一生都充满了传奇,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,其中最大的两个是:孙武身世之谜与军事思想来源之谜。
唐朝之前,孙武、孙膑究竟有何身世,除了说他是“齐人”之外,正史上没有一点记载。孙武初见吴王阖闾时,得到的待遇并不高,显然说明孙武的地位一般。但在春秋时代,知识非常珍贵,尤其是军事知识更不是普通贵族能够拥有,而孙武能够写下军事经典《孙子兵法》,这就说明孙武身世非比寻常。
那么,孙武到底有何身世呢?唐朝之时,出现了两则记载,一则说孙武是齐国田氏之后,一则说孙武是卫国公族之后,两则记载相差很大。
01
唐朝之时,《唐宰相世系表》记载:“齐陈无宇之子书(陈书或田书),伐莒有功,景公赐姓孙,食采于乐安,子孙因乱奔吴,孙武为吴将,其后也。”
这就真的令人震惊了,原因很简单,齐国陈氏背景非常惊人。武王伐纣之后,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(又称胡公),还将女儿嫁给他,封于陈地,建立了春秋时期的陈国。大约在公元前700年时,陈国爆发王位之争,陈厉公之子陈完失败,就逃到了齐国,被齐国封于田,因此陈氏又称田氏。所以,孙武是陈氏后代,而这个陈氏后来实现了“田氏代齐”,篡夺了吕氏齐国。
根据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记载,田氏人才济济,军事人才辈出,其中有两位非常有名:一是孙武祖父田书,公元前523年伐莒有功,陈书做了齐国的大夫,齐景公赐姓孙氏,因此又叫孙书;二是更厉害的军事奇才叫田穰苴,又称司马穰苴,是继姜子牙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大军事家,曾率齐军击退晋、燕入侵之军,因功被封为大司马,后被唐朝尊为武庙十哲,他写的一本书叫《司马法》,入选武经七书。可见,孙武、孙膑超时代的军事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也不完全是自己想出来的,而是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。
田书、田穰苴都生活在齐景公时代,通过齐景公之景的谥号一见可知,这是一位有为之君。晋景公为了削弱卿大夫家族实力,制造了下宫之难,差一点就灭掉了赵氏家族,齐景公见到田氏势力越来越大,也是越来越担忧。在鲍氏、高氏、国氏三大家族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后,齐景公本想削弱田氏势力,于是就将田穰苴给辞退了,《史记》云“景公退穰苴,苴发疾而死”。
不过,史书上对孙书(田书)经历的记载略有不同。公元前515年,齐景公三十三年,高昭子联合栾、鲍、田三家反对晏婴,孙书参与其中,担心失败之后遭到株连,于是孙书奔吴,隐于穹窿中。
先是齐景公猜忌田氏,后是田氏孙书担心遭到株连,于是孙书带着孙武,或者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吴国,也非常符合逻辑。根据史书推断,孙武是在公元前512年被推荐给吴王阖闾,时间也能对得上。
如果只看到这里,大概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:孙武奔吴的原因在于避难,由于孙膑是孙武之后,自然对齐国没什么太多感情。
然而,这一结论却不太靠谱,原因有四:
其一,公元前484年,伍子胥自刎而死,吴王夫差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口袋内,抛在江中,孙书担心遭到株连,潜回齐国,再次受到重用,参加了艾陵之战。所谓艾陵之战,就是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的关键一战,歼灭了10万齐军,包括孙书在内的齐国一大批将领被吴国俘虏。也就是说,在孙武成为吴国将军二十八年之后,陈书成了吴国的俘虏。如果说孙武是陈书的子孙,不是太滑稽了吗?
其二,田氏在齐国权倾朝野,正在拓展宗族,招募人才,拉拢人心,积极准备篡夺君位,即便遭到国君猜忌,但公元前523年至公元前512年,齐国没有爆发实质性的动乱,田氏依然是庞然大物。以孙武的才华,留在齐国依靠家族,难道不会更有发展吗?且,想要篡位的田氏家族也没有理由放跑这样的天才。
其三,更为明显的是,如果孙武出自田氏,却又很难解释孙膑,原因很简单,孙膑出道时,田氏代齐早已发生,齐国君主已经姓田了,与孙膑是一家人,既然如此孙膑为何不首选为家族效力,而是投奔了齐国的敌人魏国呢?庞涓膑刑处理他之后,“齐使以为奇,窃载与之齐”,齐使觉得孙膑不同凡响才将他带回齐国,之后孙膑身份是田忌的幕僚,这些记载又说明孙膑不可能是齐国王族之人。
其四,齐景公赐姓之说也很扯,因为国君赐姓源于汉初盛于唐朝,因此齐景公不可能赐陈书以孙姓等。
可见,孙武、孙膑是田氏或陈氏后裔之说不可信,由此可以推翻孙武奔吴避难说。既然如此,孙武与孙膑又有什么身世,又为何不想为母国齐国效力?
02
除了上述记载之外,还有一则有关孙武身世的记载。唐代孙壬林在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中,记载孙武、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。
《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》与《唐幽州内衙副将、中散大夫、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》:周幽王遭犬戎之难,武公将兵,佐周平戎,其有功平王命命卫为公□□□□□□为卫上卿□邑于□其孙武仲,以王父字为氏焉。继位上卿,良□林□,著于《春秋》。其后孙武入吴王阖闾将,善用兵□□□□□齐宣王将(膑)魏将(涓战)于马陵,虏魏太子名(申)护,子孙遂居齐安乐。
因为攻灭西戎有功,被周平王赐为公爵,史称卫武公。有学者认为,卫武公就是西周“共和时期”的共伯和。卫武公之孙子名乙,字武仲,又叫武仲乙,后来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,姓孙,改成孙武仲。孙武与后代孙膑,都是孙武仲的后代,也即卫武公的后代。
这段史料可不可信呢?笔者认为,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可信的孙武、孙膑身世记载,原因有三。
一:春秋两个基本常识
春秋时代的两个基本常识,透露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。
其一,春秋战国时代,知识是非常珍贵的,尤其是兵法知识,绝非普通人能够接触,孙武能够写下《孙子兵法》,必然了解列国争霸的战例,也必然阅读了大量兵书,由此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与分析现实军事案例的基础上写下《孙子兵法》。因此,孙武家族等级必然比较高,或曾经比较高,如此才可以接触到各种兵书,了解发生过的军事案例。
其二,春秋时代“君贵民轻”,“王侯将相宁真有种”,等级森严,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战争需要,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等级制度,后来才有了陈胜吴广的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。孙武见吴王阖闾时,阖闾说“子之十三篇,吾尽观之矣,可以小试勒兵乎”,说明孙武需要考试,且吴王阖闾对他不算太好,只让他用宫女练兵。可见,孙武的社会地位应该不高,如果真的是齐国大家族出身,阖闾绝不可能如此对待他。关于这一点,可以参考吴王对待伍子胥的态度。
通过这两点可知,孙武家世曾经极为辉煌,但到孙武这一代时,却已经逐渐衰落,可能已经沦为“士”这一阶层,所以至少在面试时不太受吴王重视。因此,这就可以将孙武的身世进一步缩小到衰落的孙姓家族上。
二,春秋晚期孙姓家族
春秋时期的孙姓家族并不少,来源有子姓(商朝王族)、卫国姬姓、芈姓等。
商朝晚期,比干被杀之后,子孙避难改姓,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,遂姓孙氏。但在春秋时代,这一支没有出什么大家族。
春秋之初,楚王蚣冒之孙蒍贾,蒍贾之子蒍艾腊,也称孙叔敖,孙叔为其字,出任楚庄王的令尹,其子孙以其字为氏。没有史料说这一支去过齐国。
春秋之初,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,惠孙的孙子名乙,字武仲,又叫武仲乙,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,姓孙,即上文墓志铭中所提到的孙武仲。
因此,孙武祖上极有可能源自卫国。非常巧合的是,大约孙武出生的前两年,即公元前547年,卫国爆发内乱,孙林父家族被逐出卫国,当时他的一个儿子孙襄被杀,另一个儿子孙嘉恰好出使齐国。孙林父家族孙氏是卫国的卫武公之后,世代为卫国世卿,孙林父地位很高。孙林父被逐的历史,不仅佐证了墓志铭,而且还进一步解释了孙武身世。
三,孙武兵法思想来源
尤为重要的是,《左传》研究者发现,《孙子兵法》的主要思想来自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,“卑而骄之”、“怒而挠之”的诱敌之计就源于这一战。
晋文公获胜之后,卫国长期依附晋国,因而孙林父家族有足够的条件可以了解到城濮之战的详情。与此同时,卫国处于晋楚之间,晋强依附晋国,楚强依附楚国,而楚国不太受中原战争礼仪限制,或许也给了孙武“兵者,诡道也”的灵感。也就是说,从孙子兵法角度来看,孙武祖上也很可能是卫国人。
综合来看,孙武的身世应该是:孙林父家族被逐出卫国后,正在出使齐国的儿子孙嘉,无奈之下就此留在了齐国,生下了儿子孙武,但由于孙嘉只是小国豪强,自身能力又很一般,所以孙武生来地位就不高,大概是“士”的等级。不过,由于孙嘉毕竟出身不凡,不缺各种兵书,也了解各种经典战役,因此这也解释了孙武兵法思想的由来。
03
然而,即便孙武身份低下,但毕竟是一位军事天才,齐国又是一个大国,为何孙武不在齐国大展宏图,而要离齐奔吴呢?
春秋战国时代,君择臣、臣择君,良禽择木而栖,效力他国并不让人惊奇,但再仔细翻看春秋战国史又会让人不解,因为绝大多数效力他国之人,都是一些小国或弱国人才,商鞅吴起是卫国人,张仪是衰落的魏国人,鲜有大国人才流向其他国家的,大国人才流向他国往往都是因为政治斗争失败。作为春秋大国之人的孙武,豪族田氏的后裔,完全可以依靠家族力量大展宏图,但现实却是孙武奔吴,这无疑极不寻常。而且,孙武后代孙膑时期,田氏已经代齐,但孙膑首选的却是魏国,为何孙武、孙膑都不想为齐国效力?
笔者认为,除了身份低下不受重视之外,更为重要的是孙武军事思想与齐国不在一个节拍上,以《孙子兵法》与《司马法》为例:
《司马法》中有“以仁为本,以战止战,攻其国,爱其民,攻之可也”,但《孙子兵法》是“廉洁可辱,爱民可烦”、“侵掠如火”、“兵者,诡道也”。显然,孙武与齐国主流的核心战争思想大相径庭,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。如此离经叛道的孙武,齐国怎么会接受?
但由此也可见,孙武应该也吸取了《司马法》的军事思想,《司马法》中有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”,《孙子兵法》中有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,这部分核心思想差不多。
因此,孙武离齐奔吴,还存在战争理念之争。百余年之后,孙膑首选魏国,原因可能也与之差不多,觉得没有太大发挥空间。
齐国人口众多,依靠海盐、纺织等产业,可谓是春秋第一富国。春秋时代,有人有钱很快就能成为强国,即便成不了第一强国,成为第二强国难度并不大,但除了齐桓公时代,齐国实力一直不强,所谓富而不强。或许,答案就在《司马法》中,因为这是一个受到战争礼仪约束太厉害的国家,不能像秦国、楚国一样放开手脚。即便在孙膑帮助下,击败了战国第一强魏国,但很快又衰落了下去。因此,齐国军事思想的落伍且保守,可能就是齐国长期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在这种状况下,孙武、孙膑等名将认为在齐国难以出头,所以才优先选择为其他国家效力。
综上,与其说孙武是齐国人,不如说是一个二代移民。让人感慨的是,历史上的卫国,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诸侯国,但在人才方面却极尽璀璨,搅动战国风云的吴起、李悝、商鞅、吕不韦等早已广为人知,但鲜为人知的是,原来孙武也可以算是卫国人。